《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战国策》,33篇。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后来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春秋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晩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论语》,2。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论语》属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孟子,名轲,宇子舆,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世称亚圣。《孟子》,共7篇,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属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是战国末期儒家之集大成者。与其弟子著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荀子》属诸子哲理散文。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